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教育广大青年大学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爱国诚信,奋发有为 。10月17日至18日,在思政部主任王军带领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组织我校师生代表五十余人赴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固镇县任桥镇清凉村“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
南京大屠杀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悲痛记忆,更是人类的浩劫、世界的记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南京市人民政府为铭记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而筹建。位于南京城西江东门茶亭东街原日军大屠杀遗址之一的万人坑。
17日上午,我校师生到达纪念馆。同学们刚下车,就被入馆处的一座巨大的“家破人亡”母子雕像深深地冲击和震撼了,紧接着,一组“遇难同胞”扶老携幼、呼号逃难、哀鸿遍野的雕塑群,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的惨烈场景;一座被屠刀劈开的山,山顶颤抖之手直指苍天。浓烈地烘托出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悲壮氛围!伴随着讲解员沉痛的解说词,师生们满怀悲愤,缓步进入馆内,那悼念广场上的标志碑、“倒下的300000人”的抽象雕塑、警世矗立的和平大钟、“古城的灾难”大型组合雕塑,使得气氛更加沉重和肃穆!师生们依次参观了史料陈列厅、墓地广场、遗骨陈列厅、祭奠广场、冥思厅以及和平公园,不约而同为死难的同胞深深地哀悼和祈福!
当师生们步出纪念馆,和平的阳光重又洒满枝头!但纪念馆内那种令人窒息的血腥、恐怖、凝重、悲惨的气氛依然萦绕在广大师生的心头,当年日军在南京的焚烧破坏、奸淫掠夺和大肆屠杀、毁尸灭迹等场景在他们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一段段沉重的文字、一张张触目惊心的图片、一件件确凿无疑的史实,使同学们再一次认清了日本军国主义骇人听闻的侵略罪行。大法官梅汝璈曾说过“宽大固是美德,但是姑息、畏惧,却是怯懦。”中华民族将永远记住这段惨痛的历史,凡我炎黄子孙绝不会允许悲剧在神州大地重演。回望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同学们纷纷表示:一定要 “勿忘国耻”,奋发有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功立业,“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
下午师生一行赶赴蚌埠,次日来到了实践教学的第二站——固镇县任桥镇清凉村,专程拜见一位90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欧兴田,并参观他亲手建立起来的“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
欧老是一位享受师级干部待遇却主动放弃天伦之乐的老人,14岁时他目睹日军侵华期间对家乡父老的大肆烧杀,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毅然投笔从戎,抗战杀敌,在战场身负重伤,靠战友冒死相救得以生还。当年战友情深,彼此立下生死之约:“伤了相互照顾,死了替对方收尸”,欧老遵守当年誓言,苦苦寻找战友遗体,作为一位耄耋老人,在花甲之年几乎凭一人之力,历时10年为战友建起一座陵园,并用30年时间忠诚守护。他的事迹感动无数国人,被评为2010年度诚实守信“中国好人”、2011年感动中国的“草根人物”和2012年“感动中国”候选人。
欧老热情接待了皖医师生一行,不顾年事已高,在中午的烈日下,精神饱满地站在陵园广场上,给同学们作了激情四溢的演讲,进行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回顾自己的戎马生涯和当年烽火岁月,老人非常激动,他说:“当年我所在的尖刀班共有9人,说好谁活着,谁就要为牺牲的战友守墓。现在只剩下了我和另一个远在北京的战友。对人要诚信,对己要认真,我答应过战友们,就一定要做到”,“没有这些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庆幸我还能活着。建园守墓是我一名军人能做的该做的事,也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职”,老人结合自身经历,语重心长地教育勉励青年大学生,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好好学习,立德树人,传承中国精神,继承革命传统,诚信做人,报效国家,为民族发展做出贡献。随后,老人又与师生现场座谈,逐一认真、耐心地解答了大家的诸多提问。
这次社会实践教学,“拜见抗战老兵,聆听现身说法,感受烽火岁月”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的一大探索和创新,用直观、真切、活生生的史实来教育当代大学生,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有实效之举,是一次真实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师生们都深感到社会实践时间之短暂,经历之珍贵,收获之丰盈。这既是对新时期、新形势下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益尝试,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该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闫莉玲 文/ 摄 王军、高琼、张卉/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