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学生前往芜湖市朱家桥尾水净化生态公园,开展以“净水润心 绿动未来——朱家桥生态蜕变之旅”为主题的“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本次活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行走感知成就 躬行启赴新程”系列主题实践的重要一环,旨在引导学生在实地探访中立体感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与显著成就。
思想领航 孕育新生
活动伊始,郭玉琼老师介绍了朱家桥尾水净化公园的建设背景。朱家桥片区曾是一片环境脏乱差的闲置滩涂,属于城市治理的“空白区”。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长江大保护”战略后,该区域被纳入芜湖市重点治理项目,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实现了从“污点”到“亮点”的美丽蜕变。朱家桥尾水净化公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城市治理中的具体呈现,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例证。

解说现场
自然为力 浊去水清
潜流人工湿地、强化人工湿地和生态涵养塘是朱家桥尾水净化公园的主要景观,也是尾水净化的功臣,每天可以净化4万吨尾水。张佳慧老师带领同学们实地参观,并结合现场示意图与设施,详细讲解了公园如何通过科学的净水工艺,实现尾水的深度净化与生态涵养,使同学们对“地球之肾”的生态功能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识。

解说现场
知行相济 铸魂育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充满着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思想和理论光芒。参观结束后,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陶庭马教授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底蕴进行了深入阐释,引导同学们将现场的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了有形的现场教学与无形的思想升华的有机统一。他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解说现场
行有所悟 学有所得
在互动分享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结合所见所闻畅谈感悟。有同学表示:“在公园里看到市民休闲漫步的场景,真切体会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深刻含义。”另有同学谈到:“朱家桥的治理模式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最佳实践样本。”大家一致认为,这种沉浸式的“行走课堂”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可知可感,既深化了对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认同,也强化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

合影
此次实践教学活动将思政课堂搬到生态治理一线,是创新教学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举措。它以社会为鲜活教材,成功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感悟的价值同频。今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将进一步把实践教学之路走深走实,引导青年学子在学思践悟中,将理论的“活水”引入心田,让真理的伟力在扎实的行动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张佳慧/文 郭玉琼/图 )